阅读接力计划2023
第九本
之
《逆思维》
(Think Again: The Power of Knowing What You Don't Know)
『本书是关于重新思考的价值。』
『...』:文字摘自书本
这是一本关于重新思考的书,
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通过重新思考而得到成长。
当我们思考及谈话时,
我们会有意无意地落入三种不同职业的心态:
传教士、检察官及政治人物。
在不同模式中,
我们会采取特定的身份,
使用一组明显的工具去达到我们的目的。
1. 传教士模式:
当我们的神圣信念处于危险中,
我们会布道,
保护并宣扬我们的理想。
2. 检察官模式:
当我们在别人的论据看到瑕疵时,
我们会列举理由来证明别人是错的,
并且打赢这个案子。
3. 政治人物模式:
当我们在寻求赢得群众支持时,
我们争取游说选民的认同。
我们深陷于宣扬我们是对的、控诉那些错的人,
并以政治行动赢取支持,
以至于我们根本没费心去重新思考自己的观点。
以上三种模式都存在着风险。
所以为了要成为更好的自己,
我们要进入科学家模式。
『如果知识是力量,
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也是智慧。』
科学家模式:
重新思考是基本条件,
不断察觉自己的理解限制是首要任务。
怀疑自己所知道的,好奇自己所不知的,
并且根据新数据来跟新自己的观点。
不只是要以开放的心去应对,
还需要积极地保持开放的心态。
进入科学家模式,
进行试验以测试假设并发掘知识。
它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种心境。
『科学思考偏好谦逊胜过骄傲,怀疑胜过确定,好奇胜过封闭。』
辨识自己的短处 → 开启怀疑的大门 → 质疑现有的了解 →
好奇于自己错失的资讯 → 探索与搜索 → 发掘新发现 →
进一步证实我们还有东西需要学习 → 保持谦卑的态度
重新思考对我们的人生有多重要?
利用一道我们最熟悉的题目引领我们去深思。
《我的志愿》
相信这是每一个小朋友在求学时期都会遇到的作文题目。
“你长大之后要做什么啊?”
这应该也是每一位小孩在年幼时,经常被长辈们问到的一个问题。
听完这道问题后,
懵懂无知的脑袋瓜会开始爆发出许多无需成本的答案。
“我长大以后要当医生、律师、宇航员、老师、画家、演员等等......”
孩子们通过成长环境中所碰到的人、事、物去探索所有的可能,
例子:“我想成为一名巴士司机,因为可以载很多人。”
“因为家族的长辈都是医生,所以我从小立志当一名医生。”。
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匮乏的孩童们通过当时的认知去想象着属于自己的答案。
有些孩子可能只是随口说说,
但有些孩童却已开启他那伟大的计划去实践目标。
从小就明确的知道未来的道路该如何前进并全力以赴,
看似是一个不错的人生。
毕竟无需再多花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摸索,
甚至可以避免浑浑噩噩的迷失。
但作者嘱咐家中的成人们:请停止询问孩子长大之后想做什么。
为何?
小时候就对长大之后的愿望而设下目标,
对自己的人生隐藏着风险。
这些早定计划的危险会带来狭隘的视野,
让人们对替代的可能性视而不见。
把自己的人生锁定在单一的目标,
可能让自己依照正确的方向走到错误的目的地。
在决定投入一个计划后,
如若不幸的......
计划没有照着自己希望的方式走时,
我们会感到疑惑、失望、疲惫、愤怒等等。
特别的是,
我们不会就此打住。
我们的第一直觉不是重新思考;
反而是加倍努力,投入更多资源。
(这种模式叫承诺升级)
我们不断为自己先前的信念自圆其说,
以便安抚我们的自尊心,保护我们的形象,并且证实我们过去的决策有效。
例子:因为父母皆是神经外科医生,
所以雪双从小就立志要当一名神经外科医生。
但在整个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
雪双慢慢地发现自己的兴趣更多是在小儿外科。
那么她到底是要放弃儿时的愿望,还是忠于现在的想法?
“我不可以放弃从小就计划好的方向,
我没有别的选择,
我只可以继续去执行我花费了许多时间与精力的儿时计划。
不然,
之前的努力都将付诸流水。”
最终,
雪双花费更多的心力把自己困在年幼时就拟定下来的计划。
(认同早闭:指我们太早确定自我感知,却没有足够的实质审查,
然后不愿思考替代性的自我。)
如果雪双可以像科学家般重新思考自己的想法,
那么或许她会在小儿外科里得到更大的满足。
停止询问孩子:“长大后想做什么。”。
他们不必以职业来定义自我,单一身分认同会关上替代选择的大门。
成人们应该协助孩子扩展他们的可能性,
那才是对他们更好的引领。
以科学家的方式思考,
不要确定特定的计划,而是扩展可能自我的全部技能。
重新思考可以使我们规划最完善的职场及人生计划,
而不再只是局限在狭隘的世界。
『我们的信念会把我们锁在自己打造的牢笼里。
解决方法不是减缓思考的速度,而是要加速重新思考。』
重新思考的技巧:
一. 个体重新思考
A. 培养自在思考的习惯
1. 以科学家的方式思考
2. 以价值而非看法来定义你的身分认同
3. 寻找和你观点相左的资讯
B. 校对你的信心
4. 小心卡在愚蠢山的山顶
5. 驾驭怀疑的益处
6. 拥抱想法有误的喜悦
C. 邀请别人质疑你的想法
7. 从你认识的人身上学会新事物
8. 打造异议网络,而不只是支持网络
9. 别逃避建设性冲突
二. 人际重新思考
A. 提出较好的问题
10. 练习说服聆听的技巧
11. 质疑如何而非为何
12. 询问 “什么样的证据能改变你的看法?”
13. 询问人们最初是如何形成某种看法
B. 把异议当成舞蹈,而非战斗来处理
14. 了解共同点
15. 别忘了少即是多
16. 强化选择的自由
17. 进行一场关于对话的对话
三. 集体重新思考
A. 有更多细微差别的对话
18. 将具有争议的主题复杂化
19. 不要回避警告及可能性
20. 扩张你的情绪范围
B. 教导孩子重新思考
21. 在晚餐时进行每周一次的破除迷思讨论
22. 邀请孩子绘制更多幅草图,然后向他人寻求意见回馈
23. 停止问孩子,他们长大后想做什么
C. 打造学习组织
24. 放弃最佳典范
25. 建立心理安全感
26. 拥有一张重新思考积分卡
D. 保持开放的心态去重新思考你的未来
27. 丢掉十年的计划
28. 重新思考你的行动,而不只是你的环境
29. 安排人生检查
30. 找时间去重新思考
有些书的内容容易让人完全“吞噬”;
而有些则暂能“浅尝”一二。
翻开这一本书,
打开了不同的视角。
阅读此书,
获益良多。
但以我现阶段的智慧,
暂只能带走一些。
未来,
希望再一次重遇的时候,
我可以领悟得更多。
每一次阅读,
无论内容的深浅,
都必有所得!
而从这一本书,
我深深地带走的是: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Think like a scientist."
重新思考是基本条件,
怀疑自己所知道的,好奇自己所不知的,
并且根据新数据来跟新自己的观点。
-------------------------------
看完《阅读接力计划2023》第五本之后
《终身成长》 (Mindset: The New Psychology of Success),
很幸运地在图书馆遇到《逆思维》这本书。
这两本书皆与思维有关,
书中内容都可以运用在任何时刻、任何阶段、任何领域、任何年龄。
从《终身成长》了解到“成长型思维模式”的概念,
再从《逆思维》里明白“重新思考”的重要性。
看似无连贯性的两本书,
却因缘分而衔接在一起。
于我而言,
这是一次很棒的延续。
无缝隙式的阅读这两本书,
像是一次递进式的成长。
这两本书非常适合想在人生中不断成长的人们。
阖上书本之前,
一定必有所获!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