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早安,怪物》 (Good Morning, Monster: Five Heroic Journeys to Recovery) |
阅读接力计划2025
第十一本
之
《早安,怪物》
(Good Morning, Monster:
Five Heroic
Journeys to Recovery)
ISBN:978-755-116-963-9
作者:凯瑟琳·吉尔迪纳 (Catherine Gildiner)
译者:木草草
F20.25.01
WF114.25
这是一条……
心理治疗师陪同来访者走向更好的自己的过程。
洞悉过往,挑明现在,奔向未来。
“......” :原文书摘
(......): 自己小小的想法/感触
伤痛需要被看到,伤疤需要被打开,
疗愈才能真正的开始。
“我们的大脑会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适应现实,
但永远都不会恢复正常。”
五个故事是这本书的主轴,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个人的人生,
他们都经历了一些不为人知的过往。
26岁的单身女孩,
为何人生中频频遇见不负责任的男人?
正值当年的男性,
阳痿的原因是因为心理问题,那背后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
在里外都无人能理解的状态下,
被夺去“身份”的原住民是怎样麻木自己去继续生活的呢?
为了要对付脑中的声音,
为什么她一个人需要另外三种人格去帮助她?
拥有光鲜亮丽、人人称羡背景的富家女,
为何一直委曲求全,害怕被别人抛弃?
“不管我多么努力地试图爬出这摊污泥,
还是不断往下陷。
我自己清楚,
我已经尽了全力。”
五个愤怒、胆怯、麻木、破碎、受伤的躯壳,
重新正视、面对与构建自己的灵魂。
从现在的自己去窥探迷茫的来时之路,
通过探索后的自己去打碎现在的自己,
再由此刻的自己去调适成不同的自己。
整个过程就是一次寻找拼图的过程,
一条并不顺利的“顺藤摸瓜”之路。
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
需要互相信任,诚实合作,
才能拨开层层迷雾,
达成彼此内心想要的结果。
“我要做的,
就是帮助她面对如此痛苦的童年留下的创伤。”
心理治疗师需要极强的洞察力去抽丝剥茧,
寻找答案;
而来访者也要当个诚实的叙述者,
培养起自觉的能力帮助自己看见埋在无意识下的那个自己。
两个人的真挚交流,
极其重要。
“心理治疗师不能猛然扯掉来访者毕生建立起来的防御,
必须慢慢将其剥下。”
心理治疗不是一剂立竿见影的药品,
而是一次又一次不断变好的慢性疗伤。
来访者们都不会回到受伤之前的模样,
甚至无法痊愈。
但是,
他们将会在治疗之后和以前的自己有所不同。
最好的状态肯定是往更好的方向前进,
走向更美好的人生!
-------------------------------
微说:
看这本书,
让我有一种舒服的感觉。
这里说的舒服感,
绝对不是来访者们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让我感到舒服。
我口中所说的舒服感是来自作者写实的笔触和叙事的方式,
平实且真挚的文字,
让我愿意与文前进,跟着她的脚步去一探究竟,
不急不躁地去了解每一个受伤的灵魂。
透过书中心理治疗师与来访者们的互动,
我可以了解到心理治疗师不只需要极强的洞察力,
还要有细腻的观察力和严谨的表达力。
因为只要稍不留神,
就会毁掉彼此之间已经建立起来的关系。
面对来访者,
心理治疗师除了需要卸下对方强硬的防御外壳之外,
还要用柔软的态度去对待他们那颗脆弱且受创的心。
何时向前的节奏,何时退后的力度,
都需要拿捏得宜。
此外,
当遇到自己不足的地方与盲区时,
更需要寻求外援和进行自我觉察,
并作出改变。
关于来访者,
他们多是一些“用一生去治愈童年”的人。
许多时候,
很多儿时的创伤在成长的道路上会慢慢浮现,
它在无意识的空间里时不时地探头出现,
但是自己却不自知。
它出现在他们的判断思路,
它出现在他们的为人处世,
它出现在他们的言行举止,
它出现在他们的亲密关系,
它出现在他们的成长道上,
它出现在他们的各方各面。
探索自己从何而来并非绝对必要,
但对某些人来说确实有这需要。
把无意识的伤痛转换到有意识的领域是一条极其艰巨且痛不欲生的道路,
但为了疗愈,
这是一条必经之路!
整本书里,
有一个片段让我留有深刻的印象:
从小到大,
母亲对待女孩的态度都非常的冷淡,言语也粗暴,
根本无爱可言。
但是无论母亲曾经如何对她,她还是为母亲付出一切,
从小到大,一如既往。
作者问她,为何会这样?
她思考后,流着泪说:
“我想也许这一次她会爱我,只要我足够努力,
就能找到让她爱我的办法。”
被父母冷落或不被爱的小孩应该能完全感受到这句话的辛酸。
不断地讨好,不断地索爱,
就是这些小孩毕生都在做的事。
他们屡试屡败,屡败屡试,屡试屡败,屡败屡试,
无限循环。
不管是孩提时,世界里只有父母的他们;
或是已经可以飞往绚丽的世界,
已经长大后的成人孩子,
都依然把自己关在渴求父母之爱的牢笼里,
不肯离去。
为了获取父母的爱,
会一直委屈自己去讨好父母。
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
当所有的爱,换来的都是伤时,
他们还是相信只要自己再多做一点,
父母就会看到自己,会爱自己,
哪怕只是一点点。
直到某一天的某一天……
伤痕累累的内心意识到自己一直躺在血泊中,
撕心裂肺般的痛醒时刻,
他们才愿意逼迫自己相信他们一直无法改变和不想接受的事实。
这时,
被埋在心底的伤痛,不是不痛了,而是麻木了。
“孩子永远都不会放弃希望。我真心觉得自己现在算是放弃了。”
最后我想说:
如果没有做好一对父母的准备,
无法给孩子一个身、心、灵都能感到安全的成长基础环境的话,
(父母的体力、心理、时间、爱心、经济、教育等各方面)
那就不要轻易拥抱新的生命。
如果以上基础和资源皆没有,
最起码自己要是一个极度喜爱小孩的人类,
那么你才有意愿与愿意竭尽所能,
为这一个新生命带来美好的未来。
不然,
对孩子和自己来说,
都是一种残忍。
真心爱小孩的成人,
会为自己的匮乏去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法。
比如:如果他从未接受过上一代长辈的爱,
那么他会看书学习或请教专业人士去构建属于自己爱孩子的方式。
而不会把各种缺失当成借口,
用最懒散又不作为的方式去生养孩子。
曾经听说过以下说法,
例子:“因为自己从未接受过自己父母给予的爱,
所以自己不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于我而言,
这是一个借口。
因为不知道如何去爱,
那么就应该去学习怎么去爱;
而不是用这句话去为自己的不负责任和不作为来做开脱。
(不要让代际伤害继续危害下一代,
让伤害止于我们。)
但愿未来的世界,
孕育新生命的人类可以供给下一代
一个身、心、灵都被全面照顾且安全的成长环境,
不要让更多的孩子用一辈子的时间去治愈自己的伤痛。
请做一个负责任和成熟的人类吧!
-------------------------------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