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30 October 2025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Finding Meaning: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Fingding Meaning: The Six Stage of Grief)


阅读接力计划2025

第二十本

《生命中不可承受之痛》

(Finding Meaning: The Sixth Stage of Grief)

 

ISBN978-752-172-860-6

作者:戴维·凯斯勒 (David Kessler)

译者:刘颖、孟宪妮

 

F37.25.01

WF123.25

 

“生命的意义就在我们身边,我们需要做的只是找到它。”


 “......” :原文书摘

(......): 自己小小的想法/感触

 

“伴随失去而来的哀伤,正是我们对爱的深刻体验。”

 

葬礼是大家作为一个家族、一个团体,

一起见证哀伤的时刻,

是人们最为熟悉的死亡仪式。

葬礼和悼念活动是一项集体哀悼,

而它至关重要。

 

当别人看到、听到并承认我们的哀伤时,

死亡带来的深层意义就此产生。

而不举行葬礼会错失很多宝贵的情感体验,

当哀伤不为人知时,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悼念有助于我们熬过哀伤,

需要从别人那里听听亲人的往事,

有助于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去世的亲人;

同时,

我们也需要和别人倾诉自己的哀伤,

让哀伤流动起来。

 

亲爱的人离世后,

我们生命的一部分也会随之消逝。

面对丧亲和处理哀伤,

理智的方法和痛哭流涕的方式都一样正常。

无论哪一样,

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

 

“葬礼本就是通过音乐、故事、

诗歌和祈祷来共同见证彼此哀伤的时刻。”

 

然而在葬礼上,

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话:

“死去的亲人也不希望我们为他如此伤心。”

“时间能治愈一切。”

“开心点儿,现在你所爱的人已经安息了。”

以上看似安慰的话,

其实对丧亲者来说可以很可怕,

这样的话让刚刚失去亲人的人认为他们的悲痛之情没有得到见证。

(如果就连在葬礼上都不能尽情宣泄哀伤的话,

那在什么时候才可以触碰哀伤呢?)

 

作为旁人,

可以为丧亲者做的是体察对方的真正需求。

在对方需要鼓励的时候,给予安慰。

在对方需要沉浸在哀伤时,让他留在其中。

因为时机不对或方式不对,

都不会让对方变得更好。

 

悼念仪式是人生中最后的一场仪式,

标志着亲人生命的最后一章已经悄然终结,

尘埃落定。

若是所爱之人的生命终结不能以某种仪式做为标志的话,

那我们对生死的界定就会变得模糊不清。

 

“如果活着的时候,我们能够谨记死亡的存在,

那就能明白生命的弥足珍贵,从而丰富我们的人生。”

 

“伤痛的治愈并不是指恢复到失去亲人之前的状态,

而是意味着我们从此不再被伤痛所掌控。”

 

“痛失所爱后,

满心悲痛之人是找不到希望的。

只有当你准备好再次拥抱希望时,

才能找到希望。”

 

1969年,

伊丽莎白·库伯勒-罗斯是一名精神科医生。

在其著作《下一站,天堂》(On Death and Dying)

描述了人们应对哀伤的五个阶段。

 

否认(Denial):震惊,不敢相信亲人真的不在了

愤怒(Anger):对于所爱之人的死亡感到气愤

讨价还价(Bargaining):考虑所有的可能性,后悔

抑郁(Depression):因为亲人的离去而伤心

接受(Acceptance):承认失去亲人的现实

 

以上五个阶段并非规定,

而只是对一般哀伤过程的描述。

在此书中,

衍生出第六个阶段:找寻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生命的意义可能表现为多种形式,

比如感恩和亲人一起度过的时光、找到记念亲人的方式,

或者认识到生命的短暂和生命的价值,

进而迎来生活中的重大转变。”

 

在失去之后找寻生命的意义会让人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

例:约翰.沃尔什在儿子亚当斯被人谋杀之后,

制作了电视节目《美国头号通缉犯》。

他从打击罪犯、让其他孩子免受伤害中找到了重大的生命意义。

 

当作者重回母亲过世的医院,

此刻的他早已不再是那年13岁的小男孩。

当他知道自己可以把失去母亲的哀伤心情转化为自己的职业,

帮助到很多人度过人生灰暗时刻时,

他发现了生命的意义。

 

引导自己找到生命意义的观点:

1. 生命的意义是相对的、个性化的。

 

2. 生命的意义需要经过时间的沉淀才能被发掘出来。可能在事情发生几个月或者几年以后,你才能找到生命的意义。

 

3. 生命的意义无须理解。没有必要为了发掘生命的意义而去理解故人去世的原因。

 

4. 即使找到了生命的意义,你也会觉得它抵不过你失去的东西。

 

5. 失去不是测试,不是教训,不是可以把握的事件,不是礼物或者恩赐。失去就是发生在你身上的事,而生命的意义是需要你去创造的。

 

6. 只有你才能找到属于你自己的意义。

 

7. 有意义的联系可以治愈伤痛的回忆。”

 

据作者指出,

经过这个阶段后,

裹着伤痛的人才能走出哀伤。

 

“必须先经历痛苦,才能找到人生的意义。”

 

 “成长”是由酸甜苦辣所堆砌而成的,

痛苦算是其一重要的成分。

找到生命的意义,

把痛苦转换成滋养自己的肥料,

有助于哀伤的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决定要活得充实,就是要活在当下。

不管当下的生活有多么艰难,它只与你的决定有关,

而与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无关。”

 

破碎的花瓶,就算修复回去,

它也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

但是你可以利用这些破碎的碎片去做一些新的东西,

变成另一个艺术品。

伤痛虽已成型,

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决定是否要重新投入生活,

而它需要的是自己的积极参与。

 

“逃避哀伤只会延长哀伤带来的痛苦,

你最好直面哀伤,让哀伤顺其自然地发生,

相信哀伤终会过去,并找到哀伤中隐藏的爱。”

 

有生,就有死,

这是大自然不变的定律。

虽然挚爱已逝,

但是我们仍然要继续生活,继续前行,继续呼吸,继续探索世界。

我们心中仍然有爱,

并找到生命的意义让自己继续好好生活下去。

一切都不容易,

但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挑战和前往的方向。

 

最后来看看,

当哀伤处理专家面对悲伤的时候,

他是一个怎么样的状态?

当哀伤处理专家的儿子去世时,

他会怎么处理?

 

其实,

有些事情无论你预练了多少次,

不管你储备了多少的经验与知识,

锥心之痛依然还是那么的厚重。

 

“承受痛苦是记住爱的必要部分,这份痛苦是爱的一部分。”

 

作者自我揭露,

他和其他人都一样,

他会接受哀伤辅导,参加支持小组的活动,寻找生命的意义。

于作者而言,

回归日常生活对情绪的平复有效,

虽然再也无法回到从前,

但遵守平日的生活规律让他平静下来。

 

“人们经常说:‘我不知道你是怎么做到的。’

我对他们说,

我并没有完全地从痛苦中走出来。

我的生活仍在继续,我决定要融入未来的生活。”

 

作者经常问自己,

当他因为儿子的离世做出改变并且成长时,他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他拒绝改变、拒绝成长,又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提问,

让他有了更清晰的目标,

也让他衍生出哀伤的第六个阶段:

找寻生命的意义

 

“也许有一天,

我能再次与逝去的母亲、戴维以及其他亲人相见,

他们或许会问我,他们去世之后,我得到了何种生命感悟?

我接下来的生活如何?我让自己的余生充满意义了吗?

我希望我能讲有趣的故事给他们听。”

 

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

心情是厚重的。

但是在结尾看到以上的结语时,

我的内心是缓缓释放兼温暖的。

 

失去挚爱是痛苦的,

但人不该止步于此,

而是代替他们的双眼去窥探这美丽的世界,

代替他们的生命去创造更多有意义的故事。

如果真的还会相见,

我想要说出一段又一段平凡又温暖的故事给他们听。

我觉得那将会是一幅非常温馨和绮丽的风景!

 

(看着作者描述接收到儿子离世的噩耗时,我整个心都揪了起来。当地铁到站的时候,我才从文字中回到现实。这时,看着旁边正在阅读的儿子,我内心突然一阵感恩。当下,不知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我的手缓缓升起,往那颗厚实的脑袋瓜摸一摸,感受着他活着的证据。)



    -------------------------------

微说:

有些事情无论你预练了多少次,

有些事情无论你准备得多充足,

到了关键时刻,

你还是会招架不住。

就算你是这方面的专家,

就算你知道现在的自己正处于哪一种状态。

当伤痛的事件真实发生之际,

你还是会悲痛欲绝,

心如刀割。

 

在接触生死教育之前,

每当在葬礼上面对悲戚的场景时,

我总是手足无措。

希望自己可以为丧亲者们做些什么去减缓他们的不适,

但无论肢体动作或是言语之间,

我的任何行为都显得特别笨拙。

说也不是,站也不是,

就连双手该放在哪里都无所适从。

 

以前,

我只能在成长环境中找寻一些蛛丝马迹去化解眼前的窘境,

模仿着普罗大众或是影视剧集里的对白说一些聊表心意的话,

比如:“时间会冲淡一切”,“你要坚强一点”,

“节哀顺变”,“你要为了谁谁着想”等。

自以为说了这些话,

就像是安慰了丧亲者般,

但是,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接触过生死教育,

看了一些丧亲相关书籍和与相关人士聊过之后,

才知晓以上言语在某些丧亲者的心中其实是一把刀,

一把再次让对方痛几遍的武器。

此外,

这些话语可能会让对方压抑着难掩的悲恸,

让对方造成压力,

影响着他的身心健康和未来的生活。

 

除此之外,

尝试细想一番后发现,

以上各类看似安慰人的话,

其实只是一些空乏且空洞,

没有实质意义的客套话。

 

现在的我才意识到这些看似“抚慰”别人的言语,

原来只是自己的无知。

为了避免重蹈覆彻,

我铭记在心。

所有说出口的话,都要视情况而定,

而非公式化的脱口一句 - “节哀顺变”。

 

读完这本书是在9月中,

在写着这些文字的时候是10月中。

而我的朋友,

也是我好朋友的老公就在10月头刚刚离开了这个世界。

所以在书写这一篇分享文的时候,

我是低气压的。

 

在好朋友丧偶的情况之下,

我自觉我还是做得不足,依然手足无措。

接收那突如其来的噩耗时,

当下的我无言以对,脑袋空白。

毕竟是好朋友,

我更不想去说一些空洞又客套的话语去安慰她,

不想因为自己的“为了说而说”,

而加注她丧亲的痛楚。

我只能按照她的节奏去承接她的情绪,

陪她说一说,陪她笑一笑,

给她一个肩膀,给她一个拥抱,

希望这些能缓和她当下的心理活动。

其实,

我有做得比较好吗?

我不确定,

但愿我能做的更好。

 

这几天的经历,

让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的作者,

一名哀伤处理专家在面对自己儿子离世时,

他处于在什么样的情况,他如何去处理自己的哀伤。

面对巨大的失去,

谁都会有无法言喻的哀恸,

因为人终究是人。

 

“没有人愿意在自己还很伤心的时候,

被人强行止住哀伤,不管对方是否出于好意。”

 

哀伤,

在这个社会其实不那么容易浮出水面并被全盘接受。

受伤的人只能在某个阴暗的角落里默默地疗伤,

或是被旁人硬生生地从悲伤的漩涡之中给拉出来。

 

处理哀伤的健康方法不可以强硬执行,

它必须要有适当的空间和时间去疗愈自己,

那么才能真正地走出哀伤。

 

找寻生命的意义或许便是其一最重要的关键吧!



-------------------------------


 《阅读接力计划2023》总目录


《阅读接力计划2022》总目录

  

#2025windf  #阅读接力计划 #阅读接力计划2025  #微光windf  #微光windf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一期一会的生命礼物:那些让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国境旅程》

《一期一会的生命礼物:那些让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国境旅程》   阅读接力计划 2025 第二十一本 之 《一期一会的生命礼物: 那些让我又哭又震撼的跨国境旅程》   ISBN : 978-986-179-608-6 作者:曾宝仪   K40 .2 5 .01 WF124.25   ...